同济“牧马人”江景波:担纲校长 争当改革弄潮儿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的各个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90后”教授郑励志:希冀有生之年不断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

台盟上海市委原主委、复旦大学教授郑励志数十年来,始终坚持奋战在经济研究领域的第一线,不断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用二胡演奏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从6岁时的懵懂选择开始,著名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马晓晖就与二胡结下不解之缘,自此人琴相依,难舍难分。

科学家何建华:参与上海光源建设改变了我的研究生涯

走近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创上海的头号地标——被形象地比喻为“鹦鹉螺”的上海光源颇为引人注目。

香港内地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人 追忆“沪港合资第一人”唐翔千

中国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后的第3年,1981年8月的上海浦江东岸诞生了上海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有限公司,由上海纺织局与香港纺织业著名实业家唐翔千合资创办。

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就“新天地”

罗康瑞在香港和内地工商界赫赫有名。1985年刚到上海,罗康瑞还听不懂普通话。他回忆说,当时上海与香港差距很大,要用外汇券,马路上汽车很少,只有一家锦江饭店可以接待外宾。但有能力、有理想、有干劲的上海青年给罗康瑞留下良好印象。

“停不下来的”院士葛均波:做个好医生是一生的目标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被誉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多年来,他已成功抢救了超过2000例重危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达96%以上。

“十年全职公益人”潘江雪:盼用公益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2018年,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迎来其全职公益生涯的第十年。就在12月5日举行的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她获得第五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新:改革开放让我获得“脱胎换骨的新生”

从一个木匠到如今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车建新的经历可谓其中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

中国基督教协会原会长曹圣洁:余生坚持爱国爱教

中国宗教工作与中国社会一同走过变迁与共的40年,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完成了从“基督教在中国”向“中国基督教”的转变。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走难走的路”诠释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展示能力的舞台和机会,40年,我们实际是参与了全过程,当初能去上大学就已经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了”,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回忆说,创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中国人不应该这么穷”。

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一个农村孩子因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人生轨迹

1979年夏天,还在田里插秧、鞋都没穿的他收到了江西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受益于教育,他从“泥腿子”变身为大学教师,将温州大学一无所有的财会专业,建设成了学校学生人数最多、师资最强的一个专业。

在星空中探寻未知 91岁院士叶叔华的“天文人生”

叶叔华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她筹建的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让“北京时间”回荡在中国大地。而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叶叔华星”的小行星在太空中遨游。1949年6月自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后,出生于广州的叶叔华到香港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叶叔华与丈夫程极泰1951年8月离开香港来到上海。随后,她进入了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徐家汇观象台,至今没有离开。

上海市台联名誉会长林明月:有幸与国家共前进

“前后39年,我们眼见国家不断强盛,深感欣慰,有幸在这个伟大时代开启之时,选择与国家共同前进的人生道路,我感到很幸福,更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及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无比骄傲。”上海市台联名誉会长林明月如是说。

诗人赵丽宏: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正在改变

“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被翻译成外文,这与改革开放,与国家崛起分不开。”著名诗人、散文家赵丽宏如是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很高兴为国家进步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用“历历在目”形容过往40年人生经历。在他看来,恢复高考无疑是“冬天里的春雷”,“改革开放塑造了我的人生”。

社会学家邓伟志:改革让学者改观,开放让学者开通

“改革让学者改观,开放让学者开朗、开窍、开通。”上海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感慨。

“智囊”王新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

从1978年参加高考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开始,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一直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理论研究、教学和政府决策咨询工作。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冀科学海洋有更多中国人的原创

我是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成长的,能够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窄禁带半导体和红外物理研究领域能够有所建树,这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

中科院院士李林:个人成长离不开大环境的进步与开明

过去40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科学家,再到从事科研管理,成为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学者葛剑雄:愿终身为历史地理学科奉献

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招考研究生,葛剑雄以高中毕业的身份考入复旦大学,师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

郭广昌:继续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空间会更大

在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眼里,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红利,且未来还有更多的红利等待创造。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俞加康:为地铁耕耘“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俞加康说,当前轨道交通发展方兴未艾,自己虽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仍在为轨交事业奉献余热,“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上海社科院终身教授瞿世镜:我的研究工作始终为改革开放服务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袭来,我就想投身到民族振兴的洪流中去;我的研究工作,始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

信息安全领域专家谈剑峰:以国产密码核心技术助力网络强国建设

谈剑峰出生在上海,可谓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他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浪潮,衣食住行各方面,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郑春颖:中国化妆品企业必将参与全球竞争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家群体逐渐成长,有了释放才能、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与自由,变成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创新活动的实践者。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