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京能国际:2023年业绩再创新高,形成多元协同发展新格局
2024年04月15日 12:2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5日电(李姝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可再生能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使得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一家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清洁能源投资运营商,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686.HK,以下简称“京能国际”或“公司”)于近日正式披露2023年业绩公告。公告显示,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5.68亿元,同比增加35%;利润总额6.54亿元,同比增长5%;总资产900.36亿元,同比增长49%。多项关键数据表现亮眼,充分彰显了京能国际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开创了公司清洁能源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京能国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京能国际围绕“攻坚突破年”定位,以“稳中求进、优化布局、精细管理、攻坚创效”为主线,同心同力、奋勇前行,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持了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截至2023年底,公司“运营+确权”总装机容量超过1800万千瓦,并网运营装机容量达到900万千瓦,发展速度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为公司开启新的发展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境内境外同频共振,携手共进多点突破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巩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积极推动生产生活用能低碳化清洁化,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巩固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强劲势头。京能国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勇毅笃行、行稳致远。

  在境内,围绕“双环线、一中心、一聚焦”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北环线”不断加快推进基地项目落地,“吉电进京”输电线路项目论证报告及可研已通过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审查,并顺利纳入国家“十四五”中期调整规划;“蒙电进京”浑善达克沙地至京津冀输电线路已被国务院明确为重点推动工作;黑龙江基地项目有序推进中,其中绥化1.45吉瓦风电基地项目已取得500兆瓦建设指标、其中200兆瓦已并网运营,黑龙江哈尔滨2吉瓦风电基地项目已取得400兆瓦建设指标并核准;公司首个新能源基地核准项目——通辽市2.43吉瓦风电基地项目工期进展顺利,预计4月底具备并网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南环线”重点构建集群项目,打造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基地。公司通过增资控股保山能源取得952.44兆瓦水电资产,实现了水电项目“零”的突破。与此同时,公司在江浙沪、珠三角和云南等地积极开拓消纳好、收益率高项目,为京能国际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除上述项目外,公司于首都新能源控制装机容量突破150兆瓦,装机容量位居北京市前列,有效推动了首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境外,京能国际以澳洲、越南为根基,积极拓展RCEP国家清洁能源市场,加大东南亚、新西兰、欧洲等地区项目储备力度,境外在建和运营装机容量990兆瓦,开发储备容量超7吉瓦。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京能国际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共进,不断创新蓄力,务实担当,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京能国际取得自主开发项目新能源指标394.5万千瓦,累计取得975.4万千瓦;新增并网装机容量915.3万千瓦(含联营),同比增加57%;发电量提升至137.8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90%。

  战略版图丰富深远,多元布局协同发展

  京能国际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丰富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形成风电、光伏、水电、氢能、综合能源等多种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围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推进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建设,有效拓展清洁能源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能源+算力”为主业、“风光、水电、综合能源、燃机、绿氢、算力”六大板块协同发展新格局。

  水电业务依托保山能源做大做优,密切关注国家最新政策发布情况,聚焦察隅曲流域,推动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及时跟进怒江流域水电开发动态,积极争取龙陵县岩桑树水电站和光坡水电站开发的主导权,扎实推动前期工作。

  综合能源业务,推动储能、充电桩等项目落地,提高智慧运维服务能力。集中力量完成一批精品综合能源项目,不断提升京能国际的品牌影响力。加快“光伏+高端制造”“科技农业+智慧能源”“光伏+智慧农业”等产融项目落地,平谷大兴庄镇低碳绿色产业融合项目农业日光温室部分已投产运营;通州大运一号绿色低碳综合能源项目已开始进行主体建设;储能业务,广西百色田阳共享储能项目成功投运;山东威海荣成共享储能项目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新增确权共享储能项目容量820兆瓦/1640兆瓦时。

  绿氢业务,多伦风光制氢氨项目一期500兆瓦已与沙特电力和多伦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河北宣钢500兆瓦风电制氢项目已签署绿氢供应意向协议。

  数字算力业务,公司全力推进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上庄)建设,完成500P算力的上线运营,开启了“能源+算力”协同推动北京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同时,规划布局数字算力业务,推进京内大型数据中心并购,研究数字产业资产重组上市工作,将大大助力首都人工智能生态的培育建设,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燃机业务,首个大型园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广东阳江阳西2×120兆瓦天然气热冷电联产项目实现开工;同时积极争取广东江门、重庆等地天然气热电联产综合能源项目;其中重庆荣昌6×120兆瓦级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已列入重庆“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

  深耕不辍,进而有为。京能国际不断加快战略新兴业务布局,构建未来增长极,六大板块业务多点开花,亮点纷呈,截至2023年底,公司并网运营装机容量从1.89吉瓦增至9吉瓦(年均增速68%,远超可再生能源行业平均增速),资产总额从2021年末的260亿元增至900.36亿元(年均增速33%),累计贡献利润总额32亿元,保持高质量发展强劲态势。

  财务融资多措并举,资本运作创新突破

  2023年,京能国际通过完善资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财务管理等措施,不断在权益融资领域发力,企业发展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多项工作成果突出显著。

  2023年3月,京能国际首次境内评级即获得联合资信授予的“AAA”级境内主体长期信用评级,是公司在2022年12月取得惠誉“A”和标普“BBB+”国际信用评级后的又一里程碑节点,彰显京能国际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成效,推动京能国际资本运作能力迈上新台阶。

  京能国际持续拓展境内外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各类金融产品优化资本与债务结构,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3月,全国首单光伏公募REITs成功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筹措权益资金14.38亿元;成功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50亿元熊猫永续债,完成三期规模35亿元银行间永续中票发行;银行间类REITs取得30亿元注册额度;成功发行可再生能源补贴款ABCP及ABS,募集资金17亿元;成功在上交所注册50亿元供应链金融资产专项计划的储价额度;年度完成新增融资480亿元,其中境内新增融资343亿元,境外新增融资折合人民币137亿元;5亿美元境外绿色银团贷款顺利落地,市场反响热烈,境外独立融资能力显著增强。

  据悉,京能国际还在不断加强融资能力,通过推动项目层面权益融资工作,与新加坡淡马锡胜科、平安信托、沙特电力等公司开展项目层面股权合作;持续推进产业基金、私募REITs等权益融资工作,助推公司资本结构不断优化。

  经营管理扎实有效,企业发展韧性增强

  2023年,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对国内各行各业用能需求影响很大,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必须注重底层资产质量,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趋势。京能国际攻坚克难,主动作为,通过加强成本管控,深化管理提升,强化电力营销等举措来不断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截至2023年底,不断优化运维模式,改善人员结构,运维人均管理装机容量达到16兆瓦/人;深化招标采购管理,积极落实阳光采购,推进采购管理“四化”建设,加大集采力度,积极协调降低招标代理服务取费标准,年度节省费用4900万元。

  在严控成本的同时,京能国际不断深研电力交易政策,分省施策,一站一策,精细化开展电力营销工作。数据显示,2023年境内项目累计交易电量62.99亿千瓦时,交易电价同比提高22.62元/兆瓦时,增收1.42亿元。

  积极开展绿电交易,符合准入条件电站已全部进入“白名单”,年度完成绿电交易55笔,交易电量2.12亿千瓦时,环境溢价60.6元/兆瓦时,增加收益1286万元,助推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人才机制方面,京能国际还建立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全员市场化,从组织机构到培优引才,从薪酬体系到激励政策,形成了具有京能国际特色的体制优势,成功打造了一支“敢应战、能胜战”的优秀团队,凝聚力不断增强,战斗力逐年提升。

  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年。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京能国际将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开辟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京能国际强调,公司仍然要继续保持创业奋斗的精神,适时适度调整脚步,把提高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核心任务,围绕降本增效,以“聚焦主业、多元驱动、精益管理、创新创效”为工作主线,坚持“双环线、一中心、一聚焦”发展路径,推动六大业务板块协同布局;多措并举提升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大体制机制、党建、科技、管理等多维度创新力度,形成京能国际新质生产力,赢得发展主动权,推动京能国际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切实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为实现“双碳目标”勇担企业责任,积极贡献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姝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