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业界热议“工业数字化转型” 重点工作推进交流座谈会在沪举办
2021年03月11日 19:29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1日电(郑莹莹)工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推进交流座谈会日前在上海虹口区北外滩5G创新港举办。

  来自上海城投水务、上海电科所、上海电气、上海宝信软件、浦发银行、空间电源研究所等20余位企业相关负责人、行业专家出席本次座谈会,讨论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如何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并对工业互联网协会成立一周年表示祝贺。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的“命运共同体”

  谈到上海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常务副会长张锡平表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上海制造业提升能级, 据悉,2020年上海工业互联网在疫情中加速发展,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千亿元,推动以电子信息、钢铁化工、装备制造与汽车、航天航空等为代表的重点领域530多家企业创新转型,平均降本8.4%、提质1.95%、增效7.83%。”在本次座谈会上,协会会员单位共聚一堂,与业界专家、科研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与会企业代表就其所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畅所欲言,就工业互联网相关建设的技术、组织建设和人才发展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豫蓉表示,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数据这两个字出现了87次,5G这两个字出现了26次。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统一产业数据管理,推动“5G + 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是实现工业4.0转变过程的弯道超车。震坤行工业超市(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亚龙表示,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离不开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需要我们凝聚共识,共商共建。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谢海琴女士也通过电话表示,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贯通是上海工业数字化转型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上海既有雄厚工业基础,又汇聚了众多消费互联网平台,要实现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必须将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打通并有机融合,建立由用户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全生态,发挥出乘数效应和平台效应。

  ——场景挖掘,制造业转型的“源头活水”

  “我们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配合支持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来牵头打造行业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研发行业的共性场景的技术产品和技术方案,通过市场配置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我们要下大力气来培育支持一批专业服务的供应商,形成一批标杆型企业的应用场景,打造一批示范性企业以及应用场景,培育一批孵化型的集合运营场景。”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常务副会长张锡平在座谈会上表示。

  座谈会现场,各位与会专家代表也就该计划在2021年的推进做了深入交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场景,在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安全保障、供需精准化四方面,具备重要的挖掘潜力。2021年协会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场景挖掘的重点工作,也将聚焦于这些方面。 

  上海开源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刚表示,工业互联网面向行业、连接企业、链接大联合的连接设备。因此,不能只从具体的个例出发,而应该基于数据采集汇集梳理来创造场景。

  ——人才生态,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根本力量”

  在本次座谈会上,张锡平表示,协会要持续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生态,加快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库、政策库、产品库、专家库、数据库、项目库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干部培训、深化与学校教育机构的配合与合作,充分发挥工业领域企业的优势,赋能上海工业数字化人才高地建设。

  针对工业互联方面的专家人才缺乏的现状,座谈会上,协会引导各企业专家学者,就数字化人才标准制定、定制化培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未来,协会将与会员单位通力合作,引入专家讲师,打造精品课程,打造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人才库建设。

  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玉梅表示,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与传统业态相比,更需要复合型、多维度、多层次人才,在未来,希望能够跟协会紧密联动,共同搭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训平台。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卫华谈到,目前应用顶尖数字化机械人才数量不足,具备数字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和初级的数字技能人才也供不应求,希望协会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上海数字化人才的发展。

  ——协会展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排头兵”

  该协会常务副会长张锡平在座谈会总结中说道:“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要从工业企业中来,也要到工业企业中去。这是一项贯穿于工业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事业”。

  协会将努力为每家企业在工业数字化的生态体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企业与企业的连接,架设更直接、更精准的桥梁。也将通过更多线上线下的活动开展,为新时代工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完善而发力。(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