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聚焦“科创+双循环” 专家:“硬”“软”“联”将是资本投资重大机会
2021年01月16日 20:2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如何正确理解“科创+双循环”?后疫情时代下有哪些重大机遇?……这些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20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16日云端举行。多位学者将目光聚焦了产业发展动能中的最强音——科创。多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和嘉宾从疫情后全球政经秩序的变与不变、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如何相互赋能、生物医疗和人工智能如何裂变等方面,分享洞见和前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指出,科创是国家兴盛的唯一道路。知名药企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认为,科创的来源是研发的成功,研发的成功来自于基础学科的突破。他指出,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投入、海归科学家不断回到中国,在科学研发方面能够沉住气研究“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的科创事业越来越有希望。 

  相关证券机构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从病毒对世界的改变出发,重点论述了“科创+双循环”的内在意义与关键逻辑,并分享了后疫时代的机遇窗口。邵宇表示,此次疫情的防控带来了全球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这种泡沫无处不在。他认为,在大型经济体之间,关于技术、金融、货币等方面的博弈将变得更加激烈。 

  该如何正确理解“科创+双循环”?邵宇指出,“科创+双循环”是指通过技术升级来提供更多的市场附加值,让技术、文化在合理包装的基础上行销全球,从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发明、中国创造的华丽蜕变。他认为,在未来,科创必然是普惠且向善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以及福利改进。 

  在邵宇看来,任何一次足够量级的产业革命或者科技革命都必然是动力源、先行者、新基础设施、被赋能者四大核心要素互相加强、不断驱动的结果,而这也正是科创的本质所在。对于国家而言,当务之急便是要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企业层面,需要明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人才层面,还需要激发人才的不断创新活力;在制度层面,也需要配套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让奖惩机制更明确,灵活性更强。 

  这位经济学家认为,双循环本质上说就是通过学习来不断升级技术水平,从而把产品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创新,最终完成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把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世界。转向线上和智能化、转向新基建、转向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等都是未来值得特别看好的机遇。 

  对于大有可为的产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表示:“由于我们目前现行的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有很多的短板要补,这既会是近期未来产业发展的聚焦之处,更将是资本投资的重大机会所在。”补短板,主要集中在“硬”“软”“联”三个方面:5G通讯、新材料、新能源、新交通等硬基础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IT软件、操作系统等软基础产业;“工业互联网、智能物联网、智慧电网等互联性产业。 

  同时,对于中国而言,高端芯片、飞机引擎制造、氢燃料发动机制造、医疗设备部件等产业都亟需加大投资,加大创新力度。 

  芮明杰表示,近几年中国逐步推出了许多大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大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战略气象万千,其核心要点就是建立统一的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合作创新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芮明杰表示,迈入数字经济时代,除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之外,“数据”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生产要素。未来,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增长点。数据,将是社会资源配置当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