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应用导向精准发力,用技术创新赋能扶贫攻坚
2021年02月28日 16:2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2月28日电 (吕客 王玺 许婧)如今,祖国最西端的新疆喀什、世界屋脊日喀则、西南边陲红河州……,处处呈现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这些地方也处处留下了上海一所地方高校人的身影。在援疆、援藏、援滇的工程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充分发挥“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和资源,以科技扶贫为重点、以产业扶贫为途径、以教育扶贫为抓手,书写了一篇篇“山海相约、心手相连”的动人故事,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彰显了上应人的使命与担当。

  小黄花大产业,沪滇两地萱香四方

  一部《你好,李焕英》火爆今年春节档,主题曲《萱草花》以娓娓道来的演唱打动人心,温暖而治愈,让这朵“中华母亲花”盛开在全国人民心中。

  萱草,古为“母亲”的代称,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具有强大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让萱草成为云南弥勒市的‘科技之花、产业之花、富民之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教授、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志国说。

  云南省红河州是上海对口帮扶单位,弥勒市作为红河州“北大门”,当地以花卉种植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缺少标准化、产业化和特色发展,农民脱贫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国内培育萱草品种最多的地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目前拥有中国最丰富的萱草种质资源,几乎囊括了现代萱草所有类型,在新品种选育、种苗生产技术、衍生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等方面独具特色。

  自2016年以来,以张志国教授为代表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团队从红河州环境优势和地方产业特点出发,与当地具有带动农民就业和致富经验的企业合作,通过反复试种和适应性评价,培育研发出10余个萱草新品种,50余个新品系,构建了大田种苗生产栽培技术体系,繁育萱草种苗200余万株,实现了萱草的标准化、高质量种苗快速繁殖。

  乡村振兴,需要技术“输血扶贫”,更需要产业“造血扶贫”。我国萱草行业首个专家工作站—“云南省张志国专家工作站”在弥勒市揭牌,以当地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为导向,建立了“教授专家+企业技术员+当地农民”的产业扶贫模式,将学校核心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能力,助力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

  “通过深度开展萱草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加工技术的联合开发,云南红河州弥勒市已建产品研发—种苗培育—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萱草新优种苗产业体系。”合作单位云南吉成集团副总经理李伟介绍说,引种繁育、产业生产带动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3000余人次,为政府和企业花卉节省种苗购买费用1000余万,萱草品种应用到城市的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

  如今,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已成为“云南省特色小镇”,100余个国内外萱草品种争奇斗艳、各展娇姿,随手一拍即风景的萱花盛宴,成了当地观光拍照、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谈及下一步,张志国表示,将继续推进乡村振兴,联合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萱草新品种繁育基地,不断研发完善衍生产品,实现当地花卉产业的技术升级,为更多农民致富增收与“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绿色环保轻钢屋,让边区人民搬进“新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贫首要的是“安居”,对贫困边区的老百姓而言,“住有所居”是长久以来的共同愿望。

  在云南德宏芒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学院侯怀书教授团队采用“轻钢房“技术完成了傣族景颇族的少数民族搬迁项目——将这些少数民族迁出深山,改善和提升他们的居住生活环境。

  过去,当地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木头或者是竹子搭建而成。“云南很潮湿、蚊虫多,白蚁问题很严重,如今换上了轻钢房,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改善,我们住的越来越舒心。”当地傣族居民金岩旺下开心地说。

  开发“轻型房屋钢结构”工程,侯怀书教授作为重要的研发者和设计者,“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建造存在很多困难。”侯怀书介绍,轻钢集成房屋不仅能降低危房改造施工难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有效地为边远山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提质加速。

  如今,这一技术和安居工程在四川、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等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地被推广。在西藏昌都市八宿县,侯怀书团队负责一个藏族牧民牧区搬迁的国家扶贫项目,把当地的牧民整体搬迁到居住环境相对比较好的县城,几百户人家的住房,还有安保警用的房屋都采用了轻钢房。“村民世代放牧和农耕,生活简单却贫穷。‘轻型房屋’结实耐住,切实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实现了安居梦,成为他们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转折。”八宿县扶贫办负责人感叹道。

  多年来,侯怀书坚持把技术报国的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先进的科研成果扎根基层,“作为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通过科技创新为老百姓带来好日子,是我莫大的幸福和荣耀。”他说,他将继续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的科技工作者,助力边疆百姓搬进新家园,迁出新生活。

  共绘边疆教育新图景,跑好援疆“接力棒”

  2020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上海仅有的两所本科高校之一喜获“事业单位脱贫攻坚记大功”奖牌。荣誉的背后是一批批上应援疆人书写的“沪喀一家亲”的美丽故事。

  七年前,位于南疆的喀什地区几乎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作为喀什大学前身的喀什师范学院几乎没有工程学科的建设经验,在土木工程专业方面更是“零基础”。当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黄俊革教授主动请缨援疆,为喀什大学筹建土木工程专业。

  “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师资和实验室,真是心急如焚。我们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相关高校跑了个遍,费尽周折才招到1名实验员和2名专业教师。”黄俊革回忆道。

  一年半的援疆期满后,黄俊革又主动延长。随后的三年间,喀什地区首个工科学院诞生了,变强了,完成了一项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悉,2020年,喀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超过95%,这所喀什地区的高校“独苗”,在上海援疆教师的支撑下,正反哺着养育它的一方土地。

  援疆期间,黄俊革还与当地维族女孩夏米西卡麦尔结下了深厚的“父女”情缘。在结对帮教中,黄俊革和他的家人向夏米西卡麦尔伸出热情的双手。两年的结对子,变成了两家人的结对子。“每年的新春红包都是准备两份,其中一份是夏米西卡麦尔,她也是我们的女儿。”黄俊革妻子笑着说。

  教育扶贫是一代人的工程,一批批上应人赓续接力,扎根边疆,米红林、汪郎峰、刘稳良等更多老师在喀什大学继续着前任的脚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参与“美丽乡村”工程,攻关喀什城市建设课题……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句话道出了上应人扶贫攻坚的心声和情怀。“脱贫攻坚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继续发挥人才智力与应用技术优势,推进巩固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心用情贡献“上应样本”和“上应力量”。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