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6日电 (孙国根 徐昕红 陈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教授、杨素荣副教授科研团队带领研究生胡珍真和罗艳佳等,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终发现睡眠调控奥秘。该研究对临床治疗神经功能异常的失眠症和改善情感性疾病睡眠障碍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治疗靶点。最新一期《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PLOS Biology》)在线发表了该重要成果。
据黄志力教授介绍,抑郁、药物成瘾、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患常伴有严重的睡眠紊乱,究其原因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与人的情欲、感觉、兴奋、上瘾行为等有关)。因此寻找脑内多巴胺活性调控机制(发现睡眠调控奥秘)一直是世界医学界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研究发现新鉴定的由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组成的脑干结构“吻内侧被盖核”(RMTg),向中脑多巴能神经元有广泛的纤维投射,该处神经元具有生理性睡眠促进作用,并参与了睡眠内稳态的调控,即与睡眠密切相关。研究团队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大鼠“吻内侧被盖核”神经元后发现,动物睡眠总量明显增加,睡眠深度提高,反之,如毁损“吻内侧被盖核”神经元或抑制其活性,动物睡眠量及睡眠深度会降低;而“吻内侧被盖核”被毁损的动物,在强制觉醒后的睡眠反弹期(正常大鼠表现为睡眠量增多和睡眠深度提高),其睡眠深度会变浅。此证实“吻内侧被盖核”是睡眠内稳态调控的重要基础。进一步神经环路研究显示,如“吻内侧被盖核”活性增高,会释放γ-氨基丁酸,抑制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从而促进睡眠(在动物体内,γ-氨基丁酸几乎只存在于神经组织中,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如“吻内侧被盖核”活性降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会失去抑制,其活性就会增加,从而诱发觉醒。
该研究结果最终证实,“吻内侧被盖核”是睡眠启动和维持不可或缺的核团,也是脑内多巴胺系统的重要“刹车”。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