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科普大讲坛“校长说”首期开讲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谈“改变思维”
2021年03月27日 19:19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上海科技馆 供图
上海科技馆 供图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7日电(郑莹莹)校长乃学府之魂——他们的教育理念、办学实践、个人风范影响了一座学府的“气质”。今年,上海科普大讲坛推出全新系列活动“校长说”,围绕高等教育改革、拔尖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等热点问题,与公众展开热烈讨论。3月27日下午,“校长说”首场活动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和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出席活动启动仪式。

  “为更好发挥大讲坛社会效应,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科技创新精神,大讲坛于今年全新策划推出“校长说”系列,我们将邀请高校校长来到讲座现场,结合高等院校学科教育,输出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也希望通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让观众有感觉、有共鸣、有启发。”上海科技馆王小明馆长在首场活动致辞中说。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讲座一开场,“校长说”首场主讲人钱旭红校长便抛出了三个直指人心的问题。不管是探析“三问”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是直面“三问”所描述的严峻挑战,思维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点。钱校长指出,作为个人,从改变思维开始,改变自己,由此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整体面貌就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呢?在此之前,洞察古今中外思维模式变迁的全景格局并以史为鉴,是非常重要的。回溯公元1300年左右,作为思维重要载体的知识,在其发育成学科和体系的过程上,中西方发展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古中国强调辨证逻辑,古希腊强调形式逻辑。而古中国形式逻辑的夭折,留下了忽视过程、原理、结构、程序的民族弱点,也扼杀了科学的萌芽。回溯公元1900年前后,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和以爱因斯坦、玻尔等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发生了激烈碰撞。前者是精确的,整个宇宙就像钟表一样按照早已确定的轨道运行;后者是不确定的,在打开盒子前,没人知道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量子”这一概念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局限于物理理论,而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模式以及现实生活。

  “古中国的思维模式、古希腊的思维模式,经典思维、量子思维……任何思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缺陷,我们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一个思维自由的人,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还要有富有想象力的形象思维,系统的格局思维等等。中华民族必将辉煌的未来,一定来自于独有特色、中西融合的思维优势!”在讲座最后,钱校长这样总结道。

  首场“校长说”活动的最后,观众们踊跃提问,从家长、学生、教师等不同视角提出自己对思维改变与青少年教育问题上的困惑。钱校长一一回复了提问,并激励观众不要受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拥抱多元、拥抱自由。

  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支持。目前已举办161场,邀请到34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逾3万名听众到现场聆听。(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