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陆铭:房价、教育成本导致大家不愿生孩子
2021年08月12日 21:5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2日电(徐银)由网易财经、网易研究局主办的2021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青年经济学家峰会12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阶段 新增长》。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陆铭在发表《从七普看人口流动》的主题演讲时表示,根据七普数据,我们观察到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之前推出的二孩政策,在短时间内让出生人口数量有提升,但大概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其效应就开始消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伴随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也跟其他国家出现的规律是吻合的。

  陆铭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养孩子的成本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住房,二是教育。中国大城市生活成本比较高,特别是房价高,有供给侧的原因。在大城市,住宅用地供应不足,公租房的建设是滞后的。这样形成的高房价,加上较高的教育成本,导致大家不愿意生孩子。这个问题应该从供给侧解决,压制需求,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陆铭认为应该增加住房的供应。尤其是房价非常高的城市,还要强调公租房要转向长租。在教育方面,应该增加教育资源的总量,改善它的结构和布局来缓解教育资源的紧张,把应该由学校教育承担的课外辅导和培训的需求转入到公办教育系统里面来。从七普数据来看,中国还出现了其他的趋势,这些趋势可以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一方面,城镇化稳步推进,七普的数据比2020年度公布的年度城镇化率数据要高出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流动人口的状态,中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没有逆转。经济相对有活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更明显,外来人口的流入在补充这些地区的劳动力供给。

  关于什么是平衡,以及人口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移动是否会导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陆铭认为传统意义上对于区域间平衡的理解,不叫平衡而是均匀分布。真正的平衡发展,要追求的是人均意义上的平衡。我们对比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数据,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所谓“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过程,经济和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但是不同地区的人均差距不断缩小。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讲,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不仅背后有深刻的经济学的道理,而且符合国际经验。而且中国这样的趋势是好的,一边经济的集聚带来了效益和创新,克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从另一方面来讲全国范围和局部范围都正在出现人均GDP差距缩小。

  如何顺应这个过程?陆铭认为,第一,应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第二,“地随人走”已经成为趋势,超大城市需摆脱“开发强度”桎梏。应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让优势地区拥有更多发展空间,增强其对外来人口的承载力。第三,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资。为步入高收入国家做准备,建议尽快普及12年教育,其重点对象是农村户籍儿童。加强在人口流入地的教育均等化,促进留守儿童和进城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更优质的教育。第四,收缩城市和农村减量规划。条件好的地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地区的土地要深化改革,闲置的宅基地如何让农民更多的获得交易权和收益权,这是接下来要深化研究和在实践上要加快推进的。(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徐银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