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以诗抒怀,美育育人 “诗与真”德语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落幕
2021年06月12日 20:00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12日电 (记者 缪璐)由城市友好服务中心与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联手举办的“诗与真”德语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近日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为城市友好服务中心联盟校的德语专业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写作,用诗歌的形式赞美生活、抒发情怀,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推动外语学习,提升学科美育功能。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杨菁1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一直致力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着眼于世界;也一直致力于引领学生关注国计民生,从而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学校主办校际活动“诗与真”德语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引导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在作品中或歌颂美好生活与自然,或畅谈心中理想。

  外语教学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的词汇、语法,而是包含了思维方式和文化理解的传递。本次比赛的负责老师之一王秀秀告诉记者,在工商外的外语教学中,老师们有意识的加入艺术元素,比如通过歌曲、画作、戏剧、诗歌等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用“美”的元素激活学生们审美的能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融入教学的点点滴滴,比如“诗与真”大赛中的学生作品,有一些就是外语课的作业作品。

  除了将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提升美育的育人功能,工商外外语专业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传播正能量,强调学生跨文化辨析能力的培养,增强文化自信,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本次活动中,也有不少参赛作品是对建党100周年的致敬。在《假如我生活在100年前》的诗歌如是说,“假如我生活在100年前,我也许是一名医生、是一个农民,也有可能如现在一般,是一名小小的读书郎,但无论我是谁,我在哪里,我都会为国家的遭遇而忧伤,都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只为人民的安康……”。

  王老师介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老师们向学生介绍优秀德语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中国诗歌作品,进行中翻德,向德国的朋友介绍中国诗歌。此外,引导学生们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宣传片用德语进行配音,在配音的过程中就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对逆行者的致敬。

  加强校际交流、国际交流也是工商外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和交际能力的做法,只有开阔眼界才能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更多样的思维方式,才能让学生们有更多的空间来开拓自我、提升自我。立足于此,“诗与真”德语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于今年4月启动,获得了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共有六所学校的84人次踊跃投稿,分别参与了“翻译组”与“原创组”的角逐。

  此次比赛中,黄心怡的作品《Wenn die Zeit sprechen kann》获得原创组一等奖,这是一首写给自己的诗,既是对童年琐事的怀念和对当下青春的珍惜,更是对未来的憧憬。拿身高举例,拿告别做比。希望在时间的不断更迭中,仍然忠于内心,感谢每一寸光阴。评委点评这首诗渗入了作者对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以及生死的思考,全诗紧扣主题“时间”,行文流畅、用词也较好,是一篇值得深入分析的诗歌。黄心怡坦言,在诗歌的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了她很大的帮助,“为了理解在这首诗里我想要传达的意义,给予我在修改上更有效的意见,德语老师与进行了我多次沟通。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个平台与机会,让我们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并将其传递给他人。”

  来自工商外的吕麟以翻译Fallersleben的《Winters Abschied》获得翻译组二等奖的,她认为通过该活动自己获得了很多成长,“翻译这首诗歌的最大难点,是用中文的词语去准确表达出德语语境中单词的意思。我会通过不断地阅读德语原文,感同身受地体会每句话所想传达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中文一遍又一遍去描述,将感受具像化。”

  据悉,该大赛也是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之“外语才艺展演”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礼乐来引领大家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建党100周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缪露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