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 茅善玉大银幕再演樊锦诗
2022年10月07日 18:0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7日电(徐银)由上海沪剧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滕俊杰导演执导的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6日在上海举办首映礼。

  首映礼上,导演滕俊杰携刚凭沪剧《敦煌女儿》中樊锦诗一角斩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的茅善玉、钱思剑等主创亮相,与现场观众、媒体交流。“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发来了祝贺视频。最后,出品方代表共同宣布影片正式首映。

  敦煌奇景展中华文化自信 樊锦诗50年砥砺坚守 

  据介绍,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以舞台剧为蓝本进行创作拍摄,该片用沪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新的时代“莫高精神”,动人的故事、经典的唱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敦煌女儿》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茅善玉领衔主演,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为原型,真实还原了樊锦诗在敦煌进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讲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同时也展现了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电影《敦煌女儿》随上海首映礼的展开发布了一组海报。主海报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锦诗手持手电,照亮一尊令人震撼的敦煌佛像,这正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禅定佛。海报中的禅定佛恬静安详,微笑中洋溢着禅定的喜悦,展现出一种超然美妙的境界。而群像海报,则呈现了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等建设敦煌文化事业的前辈们,影片中,他们将用卓越的智慧和坚毅的勇气,带领敦煌人践行保护敦煌文化的工作。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果实,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从中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怀。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以樊锦诗先生的人生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她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加入敦煌文化研究岗位,在黄沙飞扬、无水无电、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艰苦环境之下,仍然坚守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的事业。樊锦诗曾在自传中写道:“尽管莫高窟是个小地方,但是她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很重大。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我们这些人走了,莫高窟还会在。”前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从巴黎的塞纳河边看到《敦煌画册》内心受到震撼,毅然回国开启敦煌艺术研究事业;段文杰从1946年开始在敦煌艰辛的生活环境下,共临摹壁画340多幅,对莫高窟洞窟进行全面编号;考古学家彭金章作为樊锦诗的丈夫,在事业巅峰时期辞掉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的职位,来到敦煌主持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使莫高窟现存洞窟数量从400多个增加到了700多个,让世界为此瞩目。正是由于这些知识分子,在研究保护之初忍受住孤独,克服了重重磨难,在功成名就之后,又阻挡了各种诱惑,才让宝贵的敦煌文化和历史留存至今。

  环境不断变化,新的机遇之下是更加错综复杂的风险与挑战,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建设者们时刻保持清醒,坚定战略自信,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仅在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让莫高窟成功“走出去”。自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到如今已有18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敦煌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全球各地的游客都可以借助网络,观赏高清的洞窟影像。在一代一代敦煌人的努力之下,“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成为了敦煌守护者永恒的使命。 

  莫高精神戏内外薪火相传 沪剧艺术守正创新展生机

  为了讲好敦煌故事,主创团队很是下了番功夫。从2011年至2020年,茅善玉曾9次带领主创团队到敦煌深入生活,感受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在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之下,舞台剧《敦煌女儿》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敦煌、武汉等地共演出80多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茅善玉曾感叹道:“这些年间,我数次到敦煌深入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了‘忘年交’,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敦煌时的那种‘震撼’。悠悠历史在这里流淌,尽管墙体已经发黑,但精美的壁画那么令人惊叹,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这也是世界性的文化艺术。”

  电影《敦煌女儿》由舞台剧原版人马上演,在电影中,樊锦诗等文化建设者坚守敦煌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而在影片外,茅善玉等人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新的沪剧文化。茅善玉主演的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曾被广大专业人士评价“颇具当周璇的神韵”,而在《敦煌女儿》中,她又用生动形象的表演,将樊诗锦从25岁娇嫩的“上海小姑娘”到80岁的耄耋之年的形象,演绎得真实而动人。

  “莫高精神”同样鼓舞着沪剧人不断创新,坚持把沪剧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茅善玉说:“在新的时代,如果不向前走,剧种原有的优势很快就会失去,所以要在传承艺术本体、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用浓浓的沪剧味道去塑造和呈现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内涵的好戏,与时代同行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因此拍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也是沪剧的一次大胆尝试。制作团队在敦煌研究院、三危山、九层楼、石窟等地进行实景拍摄,难度高、 挑战大。在紧迫的时间要求下,电影力求真实展现莫高窟壁画之美,及几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守护传承,许多在舞台上无法呈现的场景,都在电影中得到表达。无论是数字敦煌的实现还是实景沪剧电影面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是为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徐银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