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蓝晶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的未来肯定还是在中国
2024年03月18日 09:3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8日电(高志苗)“实验室做出来的东西不应该只在书架,也应该上货架。”带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两位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最早一批科班出身的博士创立了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

  公司联合创始人张浩千带着“合成生物学分子与材料创新平台”项目来到2023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他告诉记者,上海把合成生物学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柱,蓝晶微生物作为国内合成生物学的先行企业,也想抓住上海这一创新高地,当“聚光灯”打到合成生物学上,不想错过这样的重要机遇。

  据介绍,作为中国合成生物学的产业领导者,蓝晶微生物将合成生物学“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闭环由实验室拓展到工业级别,打破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到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壁垒。自主研发“生物混动”技术,可以同时以生物质和二氧化碳为混合原料实现PHA 的生产,将革新传统制造行业的生产模式,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P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拥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其应用领域不仅局限在单一的塑料制品,并可以推动包装、医疗、农业和工业等传统行业应用场景的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作为一款新材料,它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探索机会。”张浩千解释。

  其公司第一款产品蓝晶™ PHA的可生物降解性和环保特性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使用这种天然有机材料,可以重塑材料的碳循环,有效减轻环境负担,有望解决当前塑料污染和资源依赖的问题,并为建立一个更加环境友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未来健康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和机遇。合成生物学需要跨越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促使不同国家的科研团队和机构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整合各方优势,共同推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谈及中国与国外技术对比时,张浩千直言,在底层原创技术和产业方面,合成生物学国内和国外存在时间发展早晚的差距,但这差距并不大。

  “虽然说在产业上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在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链下游落地时会有很好的支撑,因为我们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企业结合本土优势,在创新层面不断地去穿透,因此我认为合成生物学的未来肯定还是在中国。”他说。

  如何将产品落地更多的场景是张浩千常思考的议题。参赛的同时,他用3天时间在长三角地区完成上中下游产业链企业对接,这使他“意想不到”。“长三角集聚了PHA产业落地过程中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正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有望打造未来产业的‘样板’。”

  张浩千透露,蓝晶微生物将在上海落地研发总部,加快产品研发创新与产业化落地。在他看来,“未来产业之星”大赛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平台,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者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洞察不同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创新和发展。(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高志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