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16日 20:2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16日电(许婧)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国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正式启动。

  “我个人领会下来,‘双高计划’的核心,就是‘高质量’和‘适应性’。”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上海工艺美院”)党委书记许涛说,“就是现代化建设教育先行,培养高质量的行业从业或者创业人员,支撑社会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长学制:职业技术到大师

  在上海工艺美院毕业设计展上,一件采用苗族花丝工艺制作的银饰手包吸引了诸多观众观看拍摄。这件作品的创造者郎萌萌,考入上海工艺美院时,她的专业是漆艺。

  3年后毕业时,因为“自己喜欢,总归要努力一把”,郎萌萌考入了本校苗银首饰专业的大师班,师从有着50多年银饰设计与制作经验的银匠大师—吴智老师学习首饰制作。

  大师班,是上海工艺美院创制的“3+2”长学制的核心。学生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经过选拔,进入学校特设的“大师工作室”,跟随国家级及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进行深造。

  对郎萌萌来说,进入大师班,是一种跨专业学习。但在上海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唐廷强看来,这种跨专业的思想、理念碰撞,能够给原本的技艺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在郎萌萌手中,苗族传承千年的工艺花丝,就绽放出新的光彩。千百年来,这项技艺,通常只用于制作传统银质首饰,跟随吴智老师学习一年后,郎萌萌创作了多件不再为首饰的花丝作品,斩获了多项艺术设计奖项。

  这种培养方式,让郎萌萌初露锋芒,她又申请了景泰蓝专业继续深造。长学制,不仅加深了对技艺的磨砺,而且拓宽了专业领域,让学生在技艺的熟稔和领域的碰撞之间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也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能量。

  “三年学制,去掉文化基础课和找工作的时间,对于手工技艺和设计师学习来说是不够的。”据许涛介绍,学校结合过去“师徒制”的特点,用长学制培养高素质的工艺美术和设计人才。

  学科建设:相互融汇、创新设计

  作为上海市唯一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长学制是上海工艺美院“双高”建设计划中关键的一环,也是学校一大特色。但在许涛看来,学生培养仅靠“长学制”,还远远不够。

  “‘双高’建设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可以拆成两个词,一个叫高质量,一个叫适应性。高质量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和质量都要高;适应性是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是最重要的维度。”

  因此,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面,上海工艺美院紧紧抓住学校的核心专业,打造了“工艺美术品设计”和“产品艺术设计”两大“双高”建设专业群。据了解,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共141所,上海工艺美院是其中少有的两大专业群相互联系的学校。

  “我们的高质量和适应性就体现在这里。一群‘工艺美术品设计’偏重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性保护;二群‘产品艺术设计’是现代设计,与其他院校的不同是,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传统技艺的技法、图案、纹饰这些表达方法,或者材料,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创造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说这两个专业是相互融汇、相互支撑的。”许涛介绍。

  除此之外,在产教融合方面,上海工艺美院也在探索一条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保护、改造、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新路径,并将“非遗创新设计”作为学校“双高”建设的主题主线。

  今年10月,上海工艺美院与上海博物馆联合开发的青铜器修复教具等建设成果,亮相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该教具直观展示了青铜器的裂隙、断裂、残缺及变形等病害,以及针对不同病害类型相应的修复方法和材料,令博览会文化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领域耳目一新。

  “和上博的器物修复,就是传统的东西和现代建筑修复的结合,再加上数字技术的应用。”这不仅是专业融汇的表现,更体现着上海工艺美院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追求。

  近年来,国家文化战略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拥有全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品种最多的高校,上海工艺美院每年都会承办文旅部非遗司重点项目、上海市文化品牌建设规划项目,如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传统艺术“一带一路”巡展等上海文化品牌活动。

  “中国传统艺术一带一路巡展已经是第四年了,今年在斯洛伐克,很多外国人驱车几百公里来看。”许涛认为,这代表着一种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除了文字,还有很多东西承载着文化的记忆。我们看到一个古老的陶罐会大受震撼,为什么会有这么精彩?也许当初去取水的个体为了区分罐子是‘你的’还是‘我的’,所以在取水的陶罐上作了标记,渐渐地标记演化成了图案,有人喜欢天上的星星月亮,有人喜欢水面的波纹,就用具象或抽象的手法在这个陶罐上表现出来。通过器物,观展者会看到他们民族里面的发展历程,又看到我们在东方的发展,既看得到自己,也看得到你。”

  “一种文化现象里面有很多交融的东西,就是发展过程中,从手工技艺记载的文化印记开始。这就是一种民心相通、文化认同。”许涛表示。

  未来:非遗传承和学生培养

  高等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专门设置的院校,但近几年,上海工艺美院在培养“非遗”传承人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大师工作室”从二十个增设到四十多个;每年选拔学生补贴费用进入大师班学习等。非遗保护工作是否有必要?除了技艺之外,学校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非遗’手工艺,很多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在工业化的当下,如果不加保护和传承和发展,最终只能进博物馆。”许涛认为,很多“非遗”如果不加保护,就会面临断层和失传的风险。随着数字技术在当下的应用,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但“如果不去抢救的话,这种可能性都没有了,如果绝迹了,我们会对不起老祖宗,也对不起国家”。作为公立教育机构,除了保护外,还要为国家培养传承和创新的人才。

  “非遗”的创新,意味着承载着“非遗”技艺的手工艺品,不仅能在博物馆里找到,还要能在生活中找到,也就是说,在当代能够找到它的商业价值。上海工艺美院进行了多番探索,支撑“非遗”特色工艺产业化发展。

  对嘉定草编技艺进行二次开发,凸显“工艺+农业”品牌价值,助力华亭—徐行区域草编技艺产业化发展;政校共建柳编非遗文创基地,赋能山东郯城美丽乡村;共同主办全国银饰设计大赛,提升贵州台江苗银设计水平;共建云南鹤庆银器工作站,助力银壶品牌化发展……

  尽管在“非遗”保护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回到学校“双高”建设,许涛认为,这个计划最终还是需要落到学生身上的,“第一阶段我们完成了一些高质量和提高适应性的项目,未来我们会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

  中国正面临着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正变得极其珍贵,工艺美术人才也是如此。

  为此,上海工艺美院提出,围绕“善沟通、有审美、懂材料、会设计、能制作”五大核心能力,培养手工艺非遗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工艺美院将“善沟通”放在了五大核心能力第一位。许涛解释,过去学校要求的是“懂材料、会设计、能制作、有作品”的能力,但是从现代的发展来讲,高质量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当今社会,沟通能力也很重要,这也是我们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表现。如果不沟通,你怎么知道客户的需求在哪里?市场的定位在哪里?你创造的作品必然是一个很孤寂的东西。从纯技术的角度讲,如果只会从事技术层面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替代掉。所以我们把沟通能力也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一部分。”

  在上海工艺美院,“器技道”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合一的。“做一个杯子,这是‘器’;用什么材料怎么做,这是‘技’;第三个层面就是‘道’,这个杯子美观吗,除了美观,还有没有文化和价值追求?这三者需要融合在一起。”

  许涛认为,工艺美术不是纯美术,而应当是一种实用美术,“我们培养的不是凡·高,不是单纯的艺术家”,因此“善沟通”反而应当成为学生核心能力之一。

  除了能够讲出作品的门道外,“善沟通”对于学生交融创作思想、加强团队合作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作品的思考总结,也能倒逼创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在问到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时,许涛书记展现了一些理想化。他多次提到了一个叫做钱沛幸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成功”的学生。

  出身上海传统意义上“高知”家庭的钱沛幸,5年前本可以选择去读重点高中,因为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知识感兴趣,钱沛幸报考了上海工艺美院学习玉雕技艺。

  在校期间,钱沛幸连续三个学期专业及总评全班第一,并取得了校级、市级甚至国家级大大小小多个奖项。“在学习玉雕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技艺,更感受到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与哲理。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容与情绪,通过雕刻的方式抒发、诠释,这时手中的玉石成了当下自己唯一的知音。”钱沛幸说,与玉石打交道,就好比与它对话一般。

  “他把爱好变成了专业选择,所以别人去玩的时候,他一直在做这个事情。”许涛说:“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带来兴趣上的发展,还能精耕细作把孩子进一步培养出来,让他们顺着爱好向前走,并且乐在其中,这是我们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