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申见前沿·五问新质生产力
2024年03月07日 09:3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7日电(樊中华)开年,“新质生产力”成为沪上“热词”。发展数字经济多年、具有完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上海,应如何先试先行,再做标杆?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高平、高级副院长丁国杰,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晶以及DaoCloud道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齐彦等沪上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展开热议。

  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丁国杰:从某种程度来讲,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集大成的概念,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其最本质的内核和最核心的标志;但新质生产力除产业体系的内涵外,还有广阔外延,包括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要素,即它更有赖于技术、知识、高人力资本,尤其是数据要素、算力算法等新要素赋能;新动力,从传统依赖投资驱动、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等驱动因素,转变为新的科技创新驱动;新制造方式,即通过智能制造、激光制造、纳米制造、增材制造等来提高全要素的生产效率;新生态,即将各种新要素、新技术、新动力因素等组合在一起的机制、模式等,构成一个匹配新质生产力的环境系统。

  陆雷: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发展和信息化进程中人类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其核心在于创新和科技。通过新科技手段和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主要体现为,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可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准和灵活,带来人类的生产效率革命;分配方式的数字化,即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需求的精准收集和预测,这将带来史无前例的人类社会供需关系的精准匹配;劳动力的硅基化,即新型劳动力将是高认知型人类劳动力和高技能型硅基劳动力的结合。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机器人与观众互动。记者汤彦俊摄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机器人与观众互动。记者汤彦俊摄

  上海如何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领头雁”?

  高平:近年来,上海以促进数实融合发展为主线,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五个中心”建设、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但也要看到,上海数字经济发展还面临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仍较迫切。下一步还需在加快硬核数字技术攻关突破、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基础设施、探索数字制度先行先试、海纳百川激活市场主体和优秀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盛雪锋:上海可着重从两方面来形成在新质生产力上的引领作用,一是上海可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上走出新路,并向全国进行经验复制,如当前正在全面推动的智能工厂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可为全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造样板;二是上海可在构建面向未来的人才体系上形成高地,为全国带来辐射和赋能效应,强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形成全球化的人才体系。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中展示的工业元宇宙。记者樊中华摄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中展示的工业元宇宙。记者樊中华摄

  如何深掘新质生产力潜能?

  陆雷:新质生产力一定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需要变革政策引导和监管机制,加强创新投入和人才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

  高平: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来看,AI的广泛应用正在为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岗位带来新变化;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带来未来智造、互联网平台、去中心化组织等新模式、新业态。所以,数实融合是现阶段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征和最有效的实现路径,其重要战略意义在于通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和集成多元技术、重新构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重新定义知识价值和生产关系,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激活并形成面向未来数十年的新动能和新竞争力。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观众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记者汤彦俊摄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观众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记者汤彦俊摄

  突破性科技如何成为真正的先进生产力?

  廖运发:中国推动新型工业化中重要的技术支撑是AI大模型。AI大模型从井喷到形成新质生产力,仍有环节需完善:一是要通过更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算力供给,降低智能算力成本,并使其调度更加便捷;二是要持续完善行业数据供给。包括数据开放和共享,以及企业应建立数据管理体系;三是要持续完善和扩大AI大模型在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目前大模型的发展还主要集中在算法技术、训练数据规模等技术本身的突破上,这些突破有待更多地转变为对实体经济赋能的应用场景。

  陈齐彦:上海应将“打造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的新一代普惠算力枢纽基础设施”作为发力侧重点。不仅可加强AI大模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加速推动从算力层、模型层、生产力层到应用层的产业链快速发展,还可通过进一步提升算力产业的规模和能效,为全国乃至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算力服务,提升上海在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东方明珠运用VR、MR等数字科技,打造了国内第一个全数字化建设的地标美术馆。东方明珠供图
东方明珠运用VR、MR等数字科技,打造了国内第一个全数字化建设的地标美术馆。东方明珠供图

  为数据跨境流动探路,上海可做何为?

  李晶:对于数据跨境流动,中国没有选择美国以技术霸权为支撑的“任性”规则,也没有选择欧盟通过筑墙弥补技术和产业短板的缺陷,而是以公平利用数据资源、增进人类社会福祉为目的,探索出一套开放、平等,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双循环模式。

  数据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上海是国内国际化开放程度最高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完整和强盛的国际化、数字化产业生态。2023年,上海数据核心企业突破1200家,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800亿元。上海也是我国推进重要领域规制创新的桥头堡与排头兵,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近年来在跨境数据流通与国际数据经济合作方面,对我国规制创新的贡献尤为显著。上海,尤其是临港新片区一是将继续为国家试制度,探索建立清晰、透明的规范规制;二是要对接好国际数字经贸规则,对接好重要数据基础设施;三是要依托中国人才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数据经济,并助力全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樊中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